羊皮鼓扬州清曲阳友鹤杨旺杨青扬剧曲调诗家三昧释迦牟尼像杨柳青扬琴江苏戏曲艺术底蕴丰厚、精彩纷呈,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有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滑稽戏、柳琴戏、江苏梆子、海门山歌、苏剧、丹剧、泗洲戏等10多个发源于江苏本省的地方戏种,以及发源于兄弟省市、流传到江苏的沪剧、黄梅戏、越剧、吕剧等地方戏种。一方水土养一方戏,一方戏曲唱一方情。戏曲是最亲的乡音,是最浓的乡情。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现江苏戏曲发展成就,《梨园漫步》走进江苏地方戏,聆听苏韵流芳,品味乡音乡情尊龙人生就是-首页。
扬剧,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尊龙人生就是-首页。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南京、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
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尊龙人生就是-首页,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
2006年5月20日,扬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清代中叶以前):扬州乱弹时期;第二阶段(清代中叶以后至民国初期):扬州香火戏、扬州花鼓戏及扬州清曲并行时期;第三阶段(民国年间):维扬戏时期;第四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扬剧时期。
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是扬剧的雏形。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小旦与一小丑两个角色表演,后角色有所增加,并穿插以笑活打诨,清康熙年间即有此类花鼓戏的演出,社班在吸取徽班和扬州清曲剧目后,形成比较成熟的花鼓戏,因花鼓戏以丝弦乐器伴奏,唱腔细腻,故俗称“小开口”。扬州香火戏由原农村烧香敬神、香火会演变而来,“香火”即主持香火会活动的男巫:因香火戏以大锣大鼓伴奏,唱腔高亢,故俗称“大开口”。
1911年,扬州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扬州花鼓戏先到杭州大世界演出。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扬州香火戏改称维扬文戏,两者语言一致。1931年春,在上海聚宝茶楼以维扬戏名义联合演出《十美冈》,为扬剧发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1954年,把维扬文戏定名为扬剧。
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香火戏音乐和扬州清曲三部分组成。花鼓戏有【种大麦】、【磨豆腐】、【探亲】、【跌怀】等曲调,香火戏音乐有【七字】、【十字】、【泼水调】、【斗公调】等曲调,扬州清曲音乐有【满江红】、【叠落】、【南调】、【梳妆台】、【剪剪花】、【软平】等曲调,行腔优美,典雅细腻,优美动听。
扬剧伴奏有文、武之别,文场有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竹笛、唢呐等乐器,武场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器。扬剧的伴奏轻俏流丽,既规范又灵活,色彩鲜明,个性独特,为一般剧种中所少见。
扬剧剧目丰富,其中传统戏有《玉蜻蜓》《珍珠塔》《白蛇传》《狸猫换太子》等,后期创作、整理和改编的剧目也不乏精品,如《百岁挂帅》、《夺印》《皮九辣子》《史可法》《十把穿金扇》《真假二十四小时》等,都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高秀英、华素琴尊龙人生就是-首页、金运贵等表演艺术家在20世纪40年代起分别开创了各自富有鲜明特色的声腔流派。百年扬剧拥有一批有建树有影响的演员,如藏雪梅、葛锦华、潘喜云、崔东昇、高秀英、金运贵、王秀兰、华素琴、石玉芳、周小培、李开敏、汪琴、姚恭林、姜俊峰、徐秀芳、李政成、龚莉莉等。
明天下午2:00(6月6日),《梨园漫步》“江苏戏曲名家系列访谈”将邀请扬剧名家李霞走进直播室,畅谈艺术人生,并现场展示扬剧唱段,欢迎大家届时收听!